
初中的随笔(1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的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的随笔1春天,就这样来的猝不及防!
这个周末竟然看到校园里的那个樱树开出了几支花,迎春更是已经小片小片的开了。
我向来是喜欢春天的,然而这个春天让突然让我恐慌。
那漫长的寒冬,我知道它们都在默默准备着,只待东风,便要盛开。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一轮复习也完全结束,然后就是一模、二模、三模
再然后就是高考了,我准备好了么?
我知道还远远没有,也知道在东风来之前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准备。
陌生的知识,我还要一遍遍熟悉;
陌生的出题套路,我还要慢慢地破解。
好想东风来得慢一点,让我好好的准备自己;
有时又突然想快点来吧,体验一场酣畅淋漓!
早来,迟来;都是恐慌。
看着那嫩芽钻出来,看着花苞就要打开,我在恐慌中不知觉加快了节奏。
以前买了很久的简单学习网课,总觉得没时间听,没想到高三反而听了不少;
以前总觉得自己记性差,不肯背单词、背古诗,没想到也能记得熟练了;
以前总是懒床,还跟妈妈强调说睡不好会变傻,没想到竟然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虽然考试越来越频繁了,每次考前也还是会紧张,在这种紧张中我加紧复习错题,慢慢竟然开始找到一些规律,有点以不变应万变的感觉了。
在这种恐慌中,我竟然不知不觉变化了那么多;这种恐慌,起初让我害怕;现在却让我兴奋。
你看那花苞,挣扎着想要跳出来的模样,不也带着几分慌张?
突然意识到,慌张也许是青春必须走的一段心路。
在需要恐慌的年龄并没有必要追求平静如水的生活,也许只有经历了十几岁的迷茫和慌张,才能享受三十几岁的从容和惬意。
初中的随笔2时间的脚步真快。转眼间,面临我的便是中考,一堆堆的复习资料,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已耗去我大半精力,如此辛苦的劳作,为了什么?
每个人脚底下都有一条路,但看你怎么走。当你选择放弃生命中每一次挑战,哪怕是一次小小的中考的时候,你脚下的路便窄了。但,当你勇于面对的时候,再窄的路也足以让你走过。面对这剩下的初三时光,才觉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面对匆匆走过的时间,真的好累,好累中考是作为学生的我们的一个里程碑,有谁不想自己的里程碑上留下光辉的一笔?又有谁不想为这块里程碑奠基?
如果说中考是f岩峭壁,那么我便是一江奔流不息的东水。面对这前面的障碍,我会愤激的奔腾后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悬崖。中考是书写我们人生篇章中的重要一笔,如果没有这一笔,那么再美好的人生也不免显出一点瑕疵。由此可见,面对中考,就应尽全力去考。
我很明白,中考决定了我的命运。若我能考进我理想的学校。那么,我的生命便含苞欲放了。这就意味着——面对中考,我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去准备。我有一个很远大的理想,但当一个人只用嘴说而不实际行动的时候,理想便是一句空话。于是,我便更加努力更加勤奋的为理想而奋斗!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就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毫不忧郁的选择了重于泰山。因为,生命只有有一次,我虽普通,可我却不愿让自己过庸碌的一生!我要让我的生命绽放光彩,那才是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时间——悄然从我身边流走,愈来愈浓的是那即将临近的中考。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去说,但更有太多太多的事待我去做,时不我待,于是——奋斗着,等待着!
初中的随笔3在回忆的通道里,有一天我在书城翻到一本文集,里面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抒发自己对青春感叹的文章。像约定了一般,话题都是:十六岁在雨季。
那一年我十三岁,刚刚褪去小学生的稚气。十六岁又能怎样?还是呆在这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从书店回家,我蒙头大睡,醒来时突然想,我十六岁的时候也写一篇感叹好了——不管在哪里,不管是什么状况,我恐怕不能改变什么,但记录总还是可以的。就这样,我期待十六岁的到来。
今年我满十六岁,在中国还算发达的深圳读高一,并且再过几个月,我就要成为一名“高二党”了。
我的十六岁像什么?像一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像一只不知道要往哪飞的风筝。我有一个很想念很想念的大学,但是和分数线还有一段距离……如果十三岁的我知道十六岁的我,那我一定觉得很可怕。
高考期间,我们放假四天。这几天的“微博红档”是“高考直通车”,我顺手关注了一下,各种高考困惑、高考奇闻、高考试题、高考感悟,我一条条浏览。6月8日那天英语一考完,看见微博有人说:“你们解放了,你们自由了,你们再也不用熬夜了,但殊不知你们离开的正是天堂。”
一下子,我被这句话击中了。那一刻我开始真正思考自己平平淡淡的十六岁。仿佛有另一个自己在心底问:两年后的这个时候你是什么心情?那场高考仗,你是准备充分了才参加的吗?
我一个人越想越多,到最后得出结论:自然有一个青春的十八岁等着我,我怕什么?十六岁只是一个必须弹奏的前曲,十八岁、二十八岁、三十八岁……甚至八十八岁,更远更长的未来等着我去谱写旋律。也许现在的我是平淡无奇的,但现在的平凡就是为了以后的不平凡,为了更好的十八岁。
十六岁的我正在读高一。在十三岁的后面,十八岁的前面,我将在人生之路上安分且坚定地行走,因为与中学时代的别离,离开的正是天堂。
初中的随笔4在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许多的尝试,它有危险,但也有乐趣。
当你第一次把自己熬的大米粥给爸妈喝的时候,成就感就会倏地遍布全身。
星期五放学后,我回家了,给爸爸打电话说:“爸爸,我到家了。”爸爸说:“好,我也往回走着呢!儿子,你试着熬一下粥,等爸爸、妈妈回去后,做个菜,吃完饭就可以下楼玩了。”我问:“爸爸,熬什么粥啊?粥怎么熬呀?”爸爸说:“熬大米粥,盛一小碗大米,把大米洗两遍后放到锅里,再往锅里放上三分之一的的水,就行了。记住要小心,火要三档。”
我牢牢记着爸爸的交代,说:“好的,我保证熬一锅香喷喷的粥给你们喝。”挂了电话,我来到厨房,把熬粥的锅拿了出来,洗干净,然后从袋子里盛了一小碗大米,接着把米洗了洗,放到了锅里,又倒上水,把锅放到了炉子上后,我突然想起,是不是应该放几个大枣,给米粥加点色,调个味。于是我把六个大枣放进了米粥。开了三档火,我守着锅寸步不离。25分钟后,一股大米粥特有的香味充满了厨房,我知道粥熬好了。但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呀,我就开了温火的一档。
后来爸爸、妈妈相继回来了,爸爸进门就说:“ ……此处隐藏4347个字……一下子有了动力,从桌子在“蹭”的站起身来。从书包里拿出好几本书,包括练习册,笔记本什么的。我专心在哪学习。姐姐在一旁看着,感动很欣慰。我在那里思考着问题,还背起书来“生物的生活需要阳光……”我轻松了不少,原本不会的题,现在差不多都会了。还是感觉自已学习比较好。政治书没有发,应该下个星期就发了,我没有复习政治,练习册交上去了,笔记也是。我只能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政治的东西。政治这个东西包含了很多东西,我有些弄你明白。姐姐建议我看教学视频。果然,看了教学视频,懂了不少,差不多都应该理解了。接下来就等政治书发下来了。等发了,我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政治才行,几科里面我觉得地理第一难,政治第二难。为了考上高中,为了手机。所以,加油吧!
初中的随笔13虽说爸爸才30出头,却已“未老先衰”,银发黑发挤满一头,我说他“黑白相间——新时代的奶牛”,他也不愠不怒,还说什么“我家天天能喝牛奶了。”
不过爸爸的精神很好,眼珠黑黑的,亮得有点像探照灯,脸并不白,相反经历了风吹日晒(他经常参与户外活动),显得发黑油亮。我说他与非洲人没什么两样,他笑笑,冒出一句:“我是乔丹。”
爸爸从来不端“我是老子,你是儿子”的架子,因此,我俩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经常一起去玩。一次,我和爸爸去爬山,山还挺高的,树不多,可路却少,估计是座荒山。
爬着爬着,汗流浃背的我脚下一滑,滚了两米多,像个大土球。站起来,垂头丧气地不想走。爸爸狡猾地一笑,从包里掏出一个东西,露出一角让我看,还说:“看,快来拿!”我明知他在逗我,可又一想:莫非真是什么好东西呢。便飞一般地去抓,爸爸又向上快跑,追到山顶,结果是瓶矿泉水。
爸爸笑着说:“怎么样,嘻嘻,我们到山顶了。”
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爸爸从不对我管头管脚,但不能算是放任自流,少数的事对我还是提一些意见,这样,我便养成了做事有自己主见的习惯。
当然,我的学习他是挺关心的,特别是作文。别看我爸爸其它方面不怎么突出,写写弄弄到挺在行,还发表过几篇旅行日记和诗歌呢。
我的作文就是被爸爸“管”出来的。从前,我对日记不感兴趣,但我爸为了提高我的写作水平,便想方设法“诱”我写日记。方法一:告诉我写日记的好处,并说把我写得好的拿去发表。这使我有点手痒了。方法二:举例告诉我世界上的作家、伟人都是从小事记起,从日记开始的。既然你想当三毛,就好好写吧。
终于,我经不住诱惑,写作水平也日见提高。
在生活中,爸爸爱我、我爱爸爸;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我们一家人,幸福、快乐!
初中的随笔14说到拥挤,大家自然而然的想到这样一种场面:街上人挤人,人挨人,脚跟碰着眼尖,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脑袋!让人汗颜。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初中生活
焚上一炉香,膜拜我们即将逝去的青葱岁月;插上几根烛,追悼我们终将消散的美好年华;撒下一把草木灰,祭奠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初中生活。
-----题记 犹记得,一千多个日子前,我们刚刚踏入校门,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一头扎进了我们的初中生活,从无拘无束逐渐变得规规矩矩,就这样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途。在这里,我们从顽皮的孩童成长为少男少女,而校门口的老槐树没有为我们留下一点痕迹,只是徒有那只增不减的年轮。
仍盼望,回到那个不谙世事的日子里,有欢笑,有泪水,
但更多的是面对困难的那份坚韧和勇气。还是喜欢当年的那个自己,大大咧咧,直来直去。那时候,每个人都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简单、自然,不含一点儿杂质,一切都显得鲜明而富有活力。
望今朝,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我们不似当初那么爱玩,也没用太多的闲言碎语,看得到的,只有一张张焦急的面孔和紧锁的眉头,正面对着一道又一道复杂繁琐的习题,初中生活的节奏也就在这时变得紧张,每个人都绷着一根细细的弦,仿佛一碰,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时间也随着我们手中的笔,滑过一分又一秒。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之间,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不久之后,这里将不再属于我们,不再属于我们这群人,从来没想过,这一天的来临,但一张又一张带着撕痕的日历,在提醒着我们-----我们终将会变成那英语书中绕口复杂的过去完成时。
还有一百多天,这里的新主人会随之产生,我们带走的,不过是那些年,属于我们自己的记忆。但请不要忘记,这里,我们也曾拥抱过,也曾拥有过。
那些年最难的习题,不过短短几行笔记。
无论多少年后,我仍旧会记得当初的教室,当初的座位,以及那黑板上满满的板书,以及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初中生活……
初中的随笔15生物老师是这学期新换的。过去的严厉的女老师终究还是不再出现在视野里,多半的人是庆幸的——不会再有人板着那样一张面孔,严肃而犀利地打量着每个人,用她沉稳却具有震慑力的声音惊动着无数走神偷睡的学生。我却在别离里觉得有点惋惜。从教学的角度讲,她的教学水平还是很高超的。
新来的生物老师是位男老师,作为主任的他常在眼前晃荡,而留给我的印象便是一位极为不羁的人。他总是笑呵呵地捧抱着课本出现在我们面前,眉眼里甚至带点小孩子的顽劣。看着他说话讲课便是件再轻松不过的事,这向来严肃沉闷的生物课堂也里外地隐含着一股欢愉的气氛。他甚至曾说:“我讲过的东西,如果是两三遍以后你们还能说"哎呀,老师讲过"这就行了。”大家一片哗然。即便这些话是很合我们意的,我们早已习惯了那些正统思想的脑子,还是被这逆流卷起了不小的漩涡。
而他今日说的话,也便使我霎时怔在了那里。已经是复习的时候,讲完了考试范围里的,便只将剩下的课用来复习。说到练习册的时候,他还是笑着说:“大家如果要是把这本练习册上的东西全部弄会,考试怎样也能考个满分。不然顶多失误扣个一两分。”在这样肯定的语气里,大家又炸了锅似的议论纷纷。随后他又重重地强调:“注意,我说的是会,不是会背。”我立刻懂了这话的意味,便觉得心中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这是多么朴素的道理,而却被无数老师忽视,被无数学生忽略,使得许多人觉得自己也是绞尽脑汁背了许多,卷纸上依旧遍布着笔锋尖锐的红色。其实学习如果用背没背会来判断复习的到不到位,是大错大错。而现在教育走向如此的趋势,也实属无奈。因为更多的人无法领会怎样才算学会,所以老师也只能以背会那些习题来要求。
学习是掌握和牢固的过程,无论是哪一科,都需要沉淀着积累知识。如果一味地把目光放在背上,那么也便是短浅了。学习的能力就是能够从一个点衍生出无数个知识点的能力,而应试教育却在让我们在单一的习题里失去这种能力。现在的学习或许只能过多地成为背诵吧。这种方式,只会累心费力,又无法得到预期的好成绩。付出定然会有回报,但是聪明人的付出总能得到更多的收获。我曾试着在被选择题的时候,将一些题的选项挡住,考验自己能否直接答出正确答案。这便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我感激又感动的是,生物老师终于以这样一个不落俗套的智者的角色参破了这被信仰的所谓真理。同样是背,我们也要巧背,同样是付出,我们要做的是聪明的付出。